数字农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力推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
作者:农民日报 | 来源:世界农化网 | 发布时间:2020-02-20 | 切换:
简体
繁體 | 字号:[
小 中 大 ]
近日,农业农村部、中央网信办正式发布《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规划》的实施必将开启我国数字农业农村建设的新篇章,有效促进农业生产精准化、农业经营网络化、乡村治理数字化。
第一,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精准化。从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进程看,都先后经历了从机械化到数字化再到智能化的发展过程。农业农村部一直高度重视农业生产数字化与精准化,从2014年起,在黑龙江农垦、北京、江苏3个省份分别开展了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随后又在安徽、上海、天津等9省市开展了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示范工程。在全国建设了13个数字农业试点县,持续推进了“畜禽规模养殖信息云平台”和“数字奶业信息服务云平台”建设,建设了一批数字渔业岸台基站,全面实施渔船动态监控管理系统。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农业生产信息化取得了明显进步,但是总体上看,我国农业数字化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数字资源分散,“天空地”一体化数据获取能力较弱、覆盖率低,生产信息化、精准化水平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
为此,《规划》提出,要推进种植业信息化,加快发展数字农情,加快建设农业病虫害测报监测网络和数字植保防御体系,建设数字田园,推动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术与装备在大田种植和设施园艺上的集成应用,推进种植业生产经营智能管理;要推进畜牧业智能化,推进畜禽圈舍通风温控、空气过滤、环境感知等设备智能化改造,集成应用电子识别、精准上料、畜禽粪污处理等数字化设备;要推进渔业智慧化,推进水体环境实时监控、饵料精准投喂、病害监测预警、循环水装备控制、网箱自动升降控制、无人机巡航等数字技术装备普及应用,发展数字渔场。要推进种业数字化,建立信息抓取、多维度分析、智能评价模型,开展涵盖科研、生产、经营等种业全链条的智能数据挖掘和分析,建设智能服务平台。
第二,大力推进农业经营网络化。通过网络化,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开展标准化生产、网络化经营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2018年,全国农村电商超过980万家,累计建设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县级物流配送中心1000多个,乡村服务站8万多个,快递网点已覆盖乡镇超过3万个,全国快递网点乡镇覆盖率达96.36%,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2305亿元,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1.37万亿元,创新发展的势头明显。但也存在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农村物流体系不发达、生鲜农产品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等问题。
为此,《规划》提出,要大力提倡新业态多元化,鼓励发展众筹农业、定制农业等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深化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赋能农村实体店,全面打通农产品线上线下营销通道;推进质量管控全程化,引导生产经营主体对上市销售的农产品加设品名产地、商标品牌、质量认证等标识。
第三,大力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大力推动乡村治理数字化建设。如大力推进“阳光村务工程”,推动村务、财务网上公开,打通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2018年,利用专用财务软件处理财会业务的村共38.8万个,占总村数的66%。实施了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在全国建成了27.27万个益农信息社。但乡村数字治理基础设施还很薄弱,治理水平还偏低。
为此,《规划》提出,要建设数字农业农村服务体系,深入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普遍建立农村社区网上服务站点,加快建设益农信息社,汇集社会服务管理大数据。要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智能监测体系,结合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开展摸底调查、定期监测,汇聚相关数据资源,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数据库。建设乡村数字治理体系,推动“互联网+社区”向农村延伸,提高村级综合服务信息化水平,逐步实现信息发布、民情收集、议事协商、公共服务等村级事务网上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