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药工业的发展史,就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个缩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农药工业经过艰苦拼搏、开拓进取,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历经了初创、调整、发展,走过了波澜壮阔的百年风雨历程,取得了辉煌成就。
目前,我国农药工业已形成包括原药生产、制剂加工、科研开发和原料中间体配套在内的完整工业体系,成为我国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农药生产国,不仅能生产600多个原药品种、100多种剂型,且环境友好型农药已经成为行业主流。此外,我国农药管理法规不断完善,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产品结构持续调整优化,技术创新进步加速,行业管理进一步规范。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农药产量214.8万吨(原药折100%),同比减少1.1%;农药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为2,281亿元,同比增长6.1%;利润192亿元,同比增长0.5%。
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
在国家政策法规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农药企业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步伐加快,再加上行业外资本的进入,农药企业逐步向集团化、规模化经营转变,产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产业集中度逐渐提高,涌现出一批经济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如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与先后收购瑞士先正达和以色列安道麦公司的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实施联合重组,成为全球最大农药生产公司,加快了进军全球市场的步伐。另据中国农药工业协会数据,“十三·五”期间,农药百强企业总销售额提高98.6%,销售额10亿元以上企业增加60%;2020年底规上企业数量比2015年底减少136家,减少16.4%。
工艺技术不断进步
目前,丁香菌酯、毒氟磷、氟啶菌酯、氟醚菌酰胺、哌虫啶、四氯虫酰胺、环氧虫啶、乙唑螨腈、丁吡吗啉、环吡氟草酮、二氯喹啉草酮、苯唑氟草酮、三唑磺草酮、喹草酮等14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新品种先后获得登记,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研发推广了吡啶、氯代三氟甲基吡啶、乙基氯化物等关键中间体及不对称手性合成、催化加氢、定向硝化氯化、生物拆分等绿色新工艺,催化反应广泛应用;微反应器等应用于企业实际生产,连续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反应风险评估应用范围增大;农药安全性评价GLP体系建设已与国际接轨。
产品结构持续优化
我国不断推动农药产品结构调整,高毒、高残留农药产量占农药总产量的比例已降至0.98%,低毒微毒农药占84.8%。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三大类农药比例更趋合理,所占比例分别为30.7%、24.7%和35.2%。高效、安全、环境友好型新品种和新制剂所占比例明显提升,环境友好型制剂逐渐成为主导剂型。悬浮剂、可分散油悬浮剂、水分散粒剂等环保型剂型的产品占比由2015年的14.9%提高到2020年的23.8%,乳油、可湿性粉剂等传统剂型产品占比由2015年的53%降至2020年的39.4%。
国际竞争力正在提升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农药主要出口国。全球市场有近70%的农药原药在中国生产,出口总量占我国农药总产量的50%左右。近年来,我国农药原药出口占比递减,而制剂出口比重不断攀升,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根据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数据,2020年我国农药出口数量(货物量)为239.5万吨,同比增长29.3%,增加54.3万吨;农药出口金额为116.8亿美元,同比增长14.6%,比出口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大关的2019年多出口14.6亿美元,国际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
产业格局加快重构
随着东部地区调整发展战略及西部和东北地区营商环境逐步改善,农药及农药中间体企业向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的态势明显,并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据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统计,近3年,农药行业异地投资85个项目,涉及企业73家(25家上市公司);总投资额574亿元,其中投资超10亿元项目21个,投资额378.3亿元,占比66%。产业转移异地投资企业较多的省份分别是江苏省15家、浙江省5家、山东省4家,目标省份以内蒙古、甘肃、宁夏、辽宁为主。